(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强国必先强教,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商科教育更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面对新时代数字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传统商科教育需要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建设高质量商科教育体系,有效推动人才培养与输送,持续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力量。

胸怀“国之大者”,共创商科高地。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如何实现商科教育中国特色化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与科技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深化教育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不断开创新时代商科教育新局面,是当前各大商学院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重要课题。

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央广网正式启动《2023教育之声-商学院之声》栏目活动,特邀知名高校教授、专家分享商科教育成果,分析未来商科教育发展趋势,共同探讨商学院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产教融合相关建设。旨在全方位、多维度展现品牌商学院的办学特色,并针对本年度招生政策计划及要求进行阐述说明,为考生报考适合自己的商学院提供权威参考。

今天做客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张菀洺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张菀洺教授(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主持人:据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院,但起步虽晚起点不低,整合了社科院多学科、多专业的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而成立。经探索发展,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呈现出怎样的特色和优势?

张菀洺教授:我院秉持“创商学新知,育商界精英”理念,以科教融合为办学特色,实行本硕博一体化贯通性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研究能力突出并且拥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国家产业发展布局,持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推进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学院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本科教育采用“强基础,重兴趣”的培养模式,除了课程设置涵盖广泛外,最大的亮点是第一年学生就进入社科院相关研究所,跟着导师参与科研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研究兴趣与实践能力。

硕士教育采用“强专业,重交叉”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丰富并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实效、科研创新质量,设计组织教学科研活动,注重学生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博士教育采用“强研究,重创新”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主要以学术研究为主,强调学科深入挖掘与学科领域拓展,注重培养学术研究能力与创新思维。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主持人:面对商业社会演变,各类商学教育应运而生,社科大商学院的定位、目标和愿景是什么?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张菀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的定位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服务,致力于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工商管理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发展的目标与愿景:教学理念先进、管理服务高效、培养特色鲜明的一流商学院。要把社科大商学院打造成为培养商科卓越人才的重要摇篮、工商管理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前沿阵地、教育教学的示范基地、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并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国家级重点智库地位,在人才培养、研究范式、话语体系、社会服务、智库功能等方面引领工商管理前沿和发展方向。

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学院要在人才培养、研究范式等方面引领工商管理学科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商学院,首先必须拥有国际一流的师资。我们的教师团队和国际一流的商学院的师资要在研究、在教学方面都能达到同样的标准。显然,这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其次,学院要称为培养商科卓越人才的重要摇篮,那么商学院就必须有一流的学生和校友。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发展布局,发挥科教融合特色,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培养方式的创新,实现培养卓越商科人才的目标,这才是可以称为一流的商学院。

最后,我们商学院的目标与愿景必须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培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领袖人物。只有这样,才能说是真正的一流商学院。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主持人:社科大商学院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诞生启航,2023年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局之年,您如何定义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社科大商学院将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怎样的智库作用?

张菀洺教授: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第一年,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局之年,“开好局、起好步”,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稳中求进,整体向好。尽管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有所减缓,但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应对,通过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和改革红利来推进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为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我院将以研究基地、非实体研究中心为载体,推进新型研究机构建设,力求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高端研究体系。同时,加快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更加高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此外,我院将学院学科建设与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成果转化和智库服务为抓手,为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主持人:新形势下社会所需的高水平、复合型商业人才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贵院的商科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张菀洺教授: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多方面专业基础、综合能力强并在某方面冒尖的人才。高水平、复合型商业人才应具有以下素养与能力:一是宽厚学科基础;二是多学科交叉背景;三是产学研协调创新能力;四是心怀“国之大者”的品德。

社科大商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夯实宽厚的学科基础,为多学科专业交叉做好准备。学生所学的第一学科越基础,其所能容纳的知识结构、理论结构与专业结构就越宽广、越牢固,在此基础之上所包容与吸附的不同学科就会越多,由此能够建构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就会越多,人才跨学科创造出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与新成果就会越丰富。夯实宽厚的学科基础之后,还要培养人才多学科视野,具备两个及以上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相关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问题的研究方法与路径。基于多学科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必须在某个专业领域中得到有效的理解与融合,否则就失去了成为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掌握了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之后,还应引导他们深入科研与一线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贯通,这样不仅能够基于理论知识解释解决实践问题,而且还能基于实践提出学术研究问题。

第二,多学科交叉培养。学科多样性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当学科的多样性进行交叉融合之后,才有可能产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效能。根据有关研究数据,2019年与2021年增选的12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绝大部分本科专业为数理化生物等基础学科。因此,人才培养中,在本科阶段我们基于基础学科来培养理论复合型人才,基于通识教育培养通用复合型人才,基于素质教育培养素质复合型人才;在硕士阶段,可以基于交叉课程培养知识复合型人才,基于多学科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基于产学研培养能力复合型人才;在博士阶段,基于交叉应用学科培养思维复合型人才,基于前沿学科、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培养战略复合型人才。

第三,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多岗位历练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必须适应能力强,能够开展相关、相近学科与多专业多方向的问题研究;必须创新效能高,具备综合思考分析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与高、难、新项目的攻关突破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围绕学术研究正确导向、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技术难点联合攻关、人才素质复合培养的一种模式。通过学校、产业与项目共同培养:学科知识广、素质能力强与创新绩效优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一定实际经验后,再带着问题与课题在实验室、研究机构、科技创新企业和生产现场多种环境下进行历练,以此提升其创新能力。

第四,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品德。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既要有超常才能又要有优良品德。青年人要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心系祖国、心系人民、心系民族,是人才的大德。有了大德才会立大志,才能把国家的战略需要、事业的发展需要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需要;有了大志才会成大才、担大任。德,发挥着引领、凝聚与促进人才所具备的各种知识、技能、经验与素质发挥作用的机制。品德不是能力却胜似能力,能够在人才工作实践中产生动力、指明方向。因此,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要引领与教育青年学生们要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主持人:商科教育学生群体更多的是组织管理者,因而实践教学也是商科培养的重点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的实践教育是如何实施的?

张菀洺教授:在实践方面,我院利用社科院各类调研基地、产学研基地等资源,充分拓展育人空间,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必要条件。我院采用以实践为导向的“基础课+专业方向必修课+实践提升课+第二课堂”等多层次、渐进式的课程模式。同时,全面推广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管理游戏和模拟等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的独特优势。此外,我院会定期组织企业访学活动,将企业访学定位在访、学、研上,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行业分析和国内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同时配以企业管理特色案例等等。在会计专硕学生培养过程中,我院实施“产学研”一体的培养模式,整合院校、科研院所及社会企业优质资源,共同开发会计专业课程、编写会计专业教材、组织会计专业实践等,通过这些教学活安排构建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

主持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商科教育国际化趋势势不可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如何聚合国内外资源,打造国际化商学院与MBA项目?

张菀洺教授: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为适应国际国内客观形势变化,我院调整完善对外合作交流统筹规划与布局,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基础,拓展师生国际合作渠道。我院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已与美国、欧洲、澳洲等地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双学位、联合培养、交换生等多层次、多项式的国际化项目,为学生提供在读期间出国学习、访问、交流或毕业后出国深造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校级海外学习研究项目。

在推进落实现有中外合作项目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学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积极推进国际认证工作。此外,为深化高水平国际合作机制,我院鼓励师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海外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调研,举办学术论坛及讲座,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国际学术教育资源。

主持人: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驱动技术革命下的产业变革,构成了新一轮商业竞争焦点。针对新技术兴起、新业态涌现的背景,为赋能学生成长,贵院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引进及项目建设等方面有何创新?

张菀洺教授:新技术赋能课程教学变革。我院按照不同课程类型,分别制定了对应的课程标准,统筹规划线上、线下、混合等授课形式;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我院坚持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在现有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上,瞄准具有发展潜力的前沿领域,以“统筹兼顾、共建共享”为原则,推进资源动态调整,实现学科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院充分发挥科教融合优势,用足用好社科院院所高水平科研人才,引进具有战略视野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才。同时,大力引进一批具有良好背景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博士后作为青年人才战略储备。

采访现场(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主持人:当前正值招生宣传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各项目2024年招生政策是怎样的?对考生有怎样的要求?

张菀洺教授:我院欢迎有志于从事工商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广大英才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MBA和MPAcc的学生除满足基本报考条件外,MBA考生还需符合以下条件:(1)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及以上工作经验;(2)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3)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新业态接踵而至,MBA和MPAcc两个专业的实践性强,因此考生应培养数字化新思维并掌握运用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技术。

最后,我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真诚欢迎广大考生关注我院的招生信息,踊跃报考我院。

编辑:郭彦伟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