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8央广网教育盛典专访: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院长刘玉海

2018-12-19 13:5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 1213日电 日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获评2018年度品牌实力独立学院,央广网就此专题采访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院长刘玉海教授,以下是本次采访的精彩内容(部分有删改):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院长刘玉海

  央广网:恭喜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荣获2018年度品牌实力独立学院奖项。首先请刘院长简单介绍一下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刘玉海: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成立于2004年,至今已有15年的办学历程。2014年学校开启了“二次创业转型发展”的新征程,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跟时代发展,服务地方需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办真心关爱学生的大学。

  第一,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的核心使命。习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办真心关爱学生的大学”的办学宗旨,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秉持“帮助学生发挥优势潜能”的“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实施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培养,努力让每位学子在泰科院收获最好的成长体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建立了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十三五”以来,泰科院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奋斗目标,主动对接国家、地方重大产业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大气力、苦功夫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形成了七大产业学院、六个行业学院、29个本科专业、68个特色专业方向,现有本科在校生一万余人,努力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服务工程建设、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一线的“有用人才”。

  第三,坚守了服务地方发展的历史使命。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南理工泰科院积极秉持“扎根地方,对接行业,同频共振,和谐共生”的办学理念,对接泰州重大产业发展战略和支柱产业,坚持“办地方大学”的办学定位,继续推动具有泰科院特色的“产业学院”和“行业学院”建设,建设“检验检测学院”,助力泰州打造“长江经济带检验检测服务新高地”;建设“大数据学院”、助力泰州市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建设“机器人学院”、助力泰州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在今后的时间里,泰科院将倍加努力,办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大学。

  

  央广网:我们关注到,南理工泰州科技学院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国内各大权威社会评价机构的评价显示,贵校已经稳居各类全国独立学院排行榜的前十强。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中国高等教育》、《江苏教育报》等权威媒体将贵院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归纳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二次创业”、“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泰科路径”。那么,作为一所独立学院,如何在强者林立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群体中找准自身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转型发展之路的?

  刘玉海:感谢主持人对我校的关注。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99年到2003年是初始阶段,主要特征是从无到有、依附母体;从2003年到2008年是规范发展阶段,特征是规范办学、规模发展;2008年开始到现在是自主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自主办学、内涵发展。目前,独立学院面临高等教育发展新政策带来的新挑战、高等教育的改革新思路带来的新挑战、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迎接这些新挑战,“转型”势在必行,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在理论上需进一步研究,在实践上需要不断探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目标、两个导向、三个阶段、四个定位、五大战略”。

  坚持“一个目标”。全国教育“十三五”规划指出,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是“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坚持“一个目标”,即“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中“应用”是核心,就是要办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本科。“特色”主要考量地方本科高校对接区域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需求,确立重点打造的学科专业群,形成应用型的学科专业高地。“高水平”,即树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双一流”目标:办出一流的应用型专业(集群);培养一流的现场工程师。

  把握“两个导向”。一是以学生成长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每位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锁定相关行业现阶段及未来5-10年的急需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

  跨越“三个阶段”。包括从完成应用型大学雏形架构,到建成合格应用型大学,再到办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明确“四个定位”。一是学科专业结构定位,地方本科高校应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结合院校自身的学科专业渊源及资源,构建学科专业布局,并按照“集群化”的思维,明确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集群、积极推进的学科专业集群、努力建设的学科专业集群,有重点、分梯次地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协调发展。二是人才培养定位,包括地域定位:立足本地市,面向江苏,辐射长三角地区,规格定位:现场工程师。三是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终身学习,积极培养专业硕士,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四是合作与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合作“高大上”企业(成长性高新企业、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旨在对接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培养现场工程师;科研与社会服务面向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与科研攻关并举,与企业共成长。

  推行“五大战略”。以人为本---办人本大学;扎根地方---办地方大学;服务产业---办产业大学;开放融合---办开放大学;特色兴校---办特色大学。

  央广网:您能给我们具体介绍下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我们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的特色以及优势是怎样的?

  刘玉海:应该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就是我们是在办一所真心关爱学生的大学,这是我们的办学宗旨和核心价值追求,为了达成这个办学宗旨,我们做了六项创新构建,这也就成为我们学校转型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第一项,应用型大学雏形架构的创新构建。我们搭建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符合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点的“学校-产业学院-行业学院-专业集群-应用型课程体系”的五级架构。这里面,第一层级就是学校,我们学校立足地方,扎根地方,服务于区域产业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层级是产业学院,转变了按照学科设置二级院系的思路,我们主动对接国家、省、市重大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了院系调整、学科交叉,重构二级学院,建立产业学院,形成了七大产业学院的新格局。第三层级是行业学院,我们紧密对接区域重点、支柱或新兴产业中某行业(企业)运行链,设立了行业学院,在结构层次上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系”。第四层级是专业集群,在行业学院内部,我们积极对接行业运行链,构建专业集群,支撑行业学院发展;第五层级是应用型课程体系,为支撑专业集群建设,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第二项,人才培养逻辑线路的创新构建。我们转变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和方法,构建起以需求为导向的“画像-塑像-成像”的人才培养逻辑线路。第一步,精准“画像”,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梳理相关行业人才紧缺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建立动态优化机制。根据专业集群的某个专业方向所对应的岗位(群),倒推形成“能力点”。第二步,精细“塑像”,一是重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弹性化的课程体系;二是重构培养模式,坚持项目引领、岗位实境、形式不拘一格。第三步,精确“成像”,探索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引入行业标准,重在行业认可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第三项,行业学院的创新构建。以区域重点、支柱或新兴产业行业为服务对象,紧密对接行业(企业)运行链,“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建设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应用服务、技术培训”等功能集于一体的行业学院。2013年,我校迅速抓住国家开放第三方检验检测市场、检验检测人才需求旺盛的机遇,首先在校内建成第三方环境检测中心,并与若干家知名企业共同入股,建立独立法人企业——泰科检测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学校与公司共建的环境检测学院是学校组建的第一所行业学院。“十三五”期间,学校又相继成立“机器人、大数据、电源技术、3D技术、智能建造、设计创意”等6所行业学院。我校行业学院建设六年来从“自发自为、基层实践”向“理论探索和模式研究”的方向推进,形成对行业学院办学内涵与特征的清晰界定。行业学院以新经济、新业态为背景,具备“五新”特征:一是教育理念“新”。扎根地方,对接行业,同频共振、和谐共生;二是建设方式“新”。“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资源共建、责任共摊、利益共享、文化共融;三是学科专业“新”。跨学科专业的学科专业集群对接新行业的创新性、复合性;四是培养模式“新”。政府主导,学校主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五是评价维度“新”。包括师生发展度、行业贡献度、区域影响度。

  第四项,大学生主体性个性化培养体系的创新构建。我校始终坚持教育本质追求: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就是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身的优势和长处,最大限度激发学生优势潜能,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强调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彰显。学校组织制定并全面实施了《大学生主体性个性化教育培养方案》,方案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一”,即:一人一导师、一人一目标、一人一规划、一人一课表。“一人一导师”是指为培养和发现学习者的优势长处,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双导师一助理”的成长导师团。“一人一目标”是指为帮助学生在发挥优势长处方向上确立发展目标,赋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力,从2015年起在江苏省率先推行100%满足专业的录取政策,同时实行入学一年后,无门槛、无条件、100%转专业制度,建立自学助考第二学历学位、辅修第二专业和辅修课程等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一人一规划”是指以明确的成长目标为引领,成长导师团队借助职业测试工具,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长处),明确今后的事业(职业)目标,在此基础上,“私人定制”学涯规划。“一人一课表”是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并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意愿,选择个性化选修课程模块,我校还将第二课堂纳入培养方案,活动内容项目化,活动要求课程化,成果认定学分化,因此,每位学生的课表都是个性化的。

  第五项,双师双能教师队伍的创新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一支兼具学术型和工程型的教师队伍。为此,南理工泰科院积极转变思路:改变过去只注重学历、职称的做法,主动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企业背景的一线教师,积极搭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培育具备双师双能素质能力的教师。

  第六项,转型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构建。转型发展,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和引领。为此,南理工泰科院推动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出台《产教融合管理办法(试行)》。实施校-院(部)“双向契约”制,以及重大项目“双向契约”制,激发产业学院办学活力。创新职称评审机制,以职称评审权下放为契机,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要求,重新编制教师高级职称评审体系,培养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真正需要的老师。创新评优评奖机制,教师评优不设指标,不设奖项名称,主要由学生评选。

  央广网:听了刘院长的介绍,让我们对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那么,您作为院长,能和我们谈谈在这项改革过程中泰科人的感受?

  刘玉海:应该说我的感触非常深刻,我们转型发展的过程非常艰辛,但是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认可,我想可以从五个方面将泰科人的感受概括起来。

  首先就是文化育人。我们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确立了“办真心关爱学生的大学”的办学宗旨,形成了“明体达用”的校训和“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校风,培育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泰科拼搏精神”和“想别人没想的,做别人没做的”的“泰科思维模式”,明确了“以人为本、扎根地方、服务产业、开放融合”的发展战略,这些加起来就形成了我们泰科院的大学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泰科人,激励着泰科人不断前行。

  其次就是学生的成长。2014年以来,南理工泰科院将“办真心关爱学生的大学”确立为泰科办学宗旨,将“让学子在大学度过四年最美好的时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未来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确立为办真心关爱学生大学的目标。学生的尊严感更强,学生的获得感更强,学生的幸福感更强,学生的开心笑脸更多,学生的感恩情感更浓,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非常感动。

  第三是行业企业的认可。南理工泰科院江苏省每年度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全省前列,高水平通过江苏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项督查。根据江苏省招就中心编制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2017年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均达90%;用人单位愿意再去本校招聘的比例为100%。在电源设计、环境检测等领域,均出现我校人才供不应求的状况,被相关行业誉为人才培养的第一品牌。

  第四是同行专家的认可。南理工泰科院的教育理念、办学理念、转型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获得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专家的关注。学校先后受邀各类高层次会议、论坛上作教育改革创新学术报告。近期关于行业学院的理论文章连续刊登于《中国高等教育》,立体展示了近年来南理工泰科院产教融合的创新理念和实践。同时,南理工泰科院的转型探索得到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与发展中心的认可,牵头组建了中国教育智库联盟民办本科(含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研究中心。

  第五是社会的认可。政府认可,品牌价值持续提升。2014年以来南理工泰科院先后荣膺国家、省市各级荣誉近40项。作为江苏省独立学院中的唯一一家,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校园)”、“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入选第一批“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入选“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民众认可,生源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省内理科投档线连年创新高,学校招生竞争力、生源质量大幅提升。第三方排名机构认可,排名位次提升。艾瑞深研究院中国校友会网、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分别发布《2018中国大学排行榜》、《2018中国应用大学排行榜》,南理工泰科院均位居全国独立学院综合实力前十强,名列第九位。

编辑: 李周圆

2018央广网教育盛典专访: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院长刘玉海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成立于2004年,至今已有15年的办学历程。2014年学校开启了“二次创业转型发展”的新征程,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跟时代发展,服务地方需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办真心关爱学生的大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