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高等教育

高校“大班额”现象普遍 怎样保证教学质量?

中广教育 2010年11月08日 09:33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1月8日消息 一边是近200人的大课堂,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下面的学生有玩电脑的、有睡觉的;另一边是十几个人的小课堂,老师边讲学生边问,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这是记者日前在北京一所综合性大学随机听课时见到的场景。大班教学,已经成为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高校教学究竟是大班好还是小班好?怎样确保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教学质量如何保障?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高校形成“大班额”原因何在

  苏晨走进北京邮电大学第三教学楼,随便推开一间教室的门,都是座无虚席。刚刚本科毕业的他准备报考北邮的研究生,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北邮听一些相关的课程。“很多大课,要是去晚了,只剩下后面的位子,老师声音如果小一些,听不清在讲什么。”苏晨告诉记者,他本科毕业于黑龙江某高校,几百人的大课在他上过的课中占了一半以上。

  “一些基础课以及选修课,感觉师资比较缺乏,都是一个老师从头讲到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国农业大学学生雷晓悦说,“很多学生只是通过这些课获取学分,关注的焦点放在能否过关上,致使一些选修课流于形式。”

  在今年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搞好教学和培养好学生上,教授要上讲坛给本科生上课。教育规划纲要则提出,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这些要求极具针对性。”复旦大学研究室主任刘承功坦言,“近些年来,不少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不够高,从事教学工作漫不经心,教学纪律松弛,这其实也是造成真正从事本科教学的师资数量不足、助长高校大班额现象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高校开课的数量不仅取决于师资数量和质量,而且取决于教室、实验室等硬件条件。”刘承功说,“如果高校的教学要实行‘小班化’,足够的教师和教室都会成为十分现实的问题。” 

  教学质量高低与规模是否有关

  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首师大率先在北京高校中面向新生开设200多门通识教育课程,其中不少课程的课容量保持在90到100人之间,中国哲学智慧、中国科学技术史等课堂则达到了150到200人的规模。

  “大班教学并不等同于质量差。教学质量与课堂规模有关系,但不是必然性关系,它们之间更多体现为一种或然性联系。”首师大教务处处长王德胜说,“我们开设的这些通识教育课程,大多重在开发智慧、启迪思想、传承文化,而非纯粹知识型的课程;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记住什么,而在于引导学生想到什么,这样的课程并非不能采取大班教学的形式。当然,如果是侧重知识传授型的课程,小班教学的效果将会更好。”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师刘书昌既上过100多人的课,又讲过十几个人的课。他认为,从给予学生更多研讨交流、更多书面和口头表达机会的角度出发,大班授课不如小班教学。“在小班上,我能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分析出他们是否听懂了这个知识点,如果学生流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情,我会再重复一遍,但在大班,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刘书昌说。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师赵先认为,大班授课的最大“缺陷”就是专业区分不强、让学生失去个性化、师生互动性差,学生多且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把握讲课进度和深度,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编:马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