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其他省市教育巡礼 > 陕西教育巡礼 > 陕西教育新闻 > 正文

黄土情——访宝鸡市油画学会主席王兴平

2012年03月30日 15:39来源:中国广播网打印字号:T|T

  我们在神农镇蒙峪沟村一组转悠了半天,问了好几位村民才找到“宝鸡市油画学会”所在的院子。前几年就听说了蒙峪沟有个“油画村”,本想着每家门前一定都悬挂着巨幅油画,就和时下流行的农家乐门口树着红底白字的广告牌一样,没成想油画学会主席的工作室却和村里的农家小院毫无二致。门楣上的那块“宝鸡市油画学会”的铜牌才显出了它的与众不同。敲了半天房东的小孩开了小门,她用审视的目光看了我们半天,想着平时到访的人可能不是太多,不然孩子对我们的来访不会有这么高的警惕性的。

  上到二楼,推门进去,画室的主人迎了上来,尽管我们在一起吃过一次饭,那次人多,多是宝鸡艺术界的小有名气的人物,席间朋友给我一一作了介绍,我这人除了嘴笨,脑子更笨,只记得有画国画的、有画油画的、还有搞雕塑的,至于他们的大名却是一个也没记住。这次见面我才把印象中那个胡子比头发茂盛戴眼镜的画家和眼前的人对应起来,户外鞋、休闲裤,上面还有点点滴滴的油彩,他就是我们今天要拜访的宝鸡市油画学会主席——王兴平。屋里一张大大的画案占了屋子近三分之一,画案旁边炉火正旺,烟囱旁边加了一个放满葵花籽的铁盘,炉子旁边是画架、调色盘,靠墙的小几上摆满了颜料、画笔和几盆并不茂盛的绿色植物,墙上悬着几幅油画,基调是中国人的肌肤色,仰或是窗外那满是沟壑的土塬色,倒是那两个悬挂在墙上五颜六色的调色板为画室增色不少。几个马扎,几个纸杯,炉前围坐就让画室变身为会客室,我们的到来使狭小的空间更加拥挤不堪,以至于为了去接王老师递过来茶水时衣角就蹭上了厚重的油彩。

  王老师领我们参观了隔壁收藏作品的房间,墙上、地下满是有色彩艳丽充满西方情调的花卉作品,也有西方艺术大师的临摹作品,但最多的是深黄、浅绿表现西部风情的作品,黄色基调上,抽象的窑洞、黄牛、白杨林,几近干涸的小溪频频出现在画布上。说实话我对绘画是门外汉,对于油画作品中的细节、比例、明暗对比等等更是一窍不通,只是感觉王老师笔下西北黄土高原不像有些油画色彩那么艳丽,大部分作品整幅都是厚重的黄色,当中又参杂着浅绿,互相交融,十分微妙。

  欣赏过作品,看过画册,烤着炉火,味着香茗,瞧着王老师吃着葵花籽,我们的话题也就从葵花籽谈起,王老师说他以前不嗑瓜子,但是今年春节偶尔吃了一次发觉挺香,就一发不可收拾,不吃则已,吃了就要把它吃腻;钓鱼的时候别人夏天都是坐在树荫、遮阳伞下,喝着啤酒、饮料,而他经常是卷起裤腿,站在水里,连帽子也不戴,顶着骄阳一站就是一下午;画画的时候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面包就成了家常便饭。画室从远离市区的六川河搬到了同样僻静的蒙峪沟,房前屋后还是满眼黄土,当年《宝鸡日报》报道过的“宝鸡油画村”随着很多冲动“少年”的离去已经有名无实了,只有他辞掉工作后怀着吃瓜子、钓鱼的那份执着坚持着,用自己独特的笔触在画布上肆意渲染着自己心底的东西。我想他的心底亦如他笔端的画图一样厚重,没有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没有古典画派的奢华与艳丽,画布上流淌的是他对黄土高原的热爱和敬仰,和对油画挚爱。

  离开王老师的画室时,乍暖还寒的风依然料峭,但塬上悄悄融化的雪水已经在浸润着黄土地,春的气息已经在撩拨着我们的鼻翼,王老师画布上那种深黄浅绿的调子仿佛已经在我眼前展开。(文/图  杜西鹏)

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责编:邵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