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改变空间还很大,任重而道远。我愿意继续行走在乡村教育新探索的路上,为让更多孩子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而努力。——赵红明

央广网北京9月6日消息(记者宋雪 王颖) 乡村支教老师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在大山深处和学生们相互陪伴、共同成长;他们教授知识,传播希望;他们或许很普通,但他们一定充满力量。

今年51岁的赵红明之前二十多年一直在深圳工作,时间久了,职业江湖的倦怠感就显现出来。他深感人生不应该由名利主宰,纠结了一段时间,他辞去深圳的工作,“想要为自己去活一把”。

就这样,赵红明辗转来到四川大凉山,成为了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洛古波乡署波西村核动力小学的支教老师。

从30多分到70多分 鼓励学生追求更好的自己

刚来到大凉山的赵红明,接手的是四年级学生,第一感受是,孩子们的眼睛中透着纯净,小手和小脸蛋黑黑的。他给学生们做了个摸底测试,结果班级平均成绩只有30多分,很多孩子连基本的乘除法都没有掌握。最根本的原因是孩子学习没有获得感,语言理解能力较弱。

因此,赵红明尝试着调整教学方法,用心设计课程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再利用每天放学后的时间给孩子们分批补课。同时,借助“双师课堂”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开阔孩子的眼界。看见孩子一点点的进步他便会鼓励。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下来,孩子们的平均成绩提高到了70多分,在赵老师的帮助下,他们不仅收获了成绩的进步,也越发自信。

赵红明给学生们辅导功课(腾讯SSV供图,央广网发)

山区的支教工作会面临诸多困难,赵红明向记者讲述:“这里的孩子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下成长,文化的差异也导致看待一些问题的认知不同。加之,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较多,孩子的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增加了学校教育的难度。”除此之外,支教老师与本地老师的融合也是一个难题。

既是师生,也是朋友,甚至可以是亲人

“这里的孩子普遍是留守儿童,缺少陪伴,我会把更多时间留在孩子身上,我们既是师生,也是朋友,甚至可以是亲人。”课堂上赵红明是学生的老师,课堂外他是孩子的朋友,他会带孩子们一起玩耍,带他们走出校园,拓展他们的视野。“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上进的意愿,都有进步的空间,所以我会坚持用鼓励作为孩子成长的催化剂,让孩子不甘于落后,乐于追求更好的自己。我时常告诉孩子们,无论你成绩好或不好,你是胖是瘦,你家贫或家富,老师都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教书育人,重在育人。赵红明希望除了知识,还能教会他们乐观、自信、独立和尊重。

就这样,赵红明欣慰地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因为这群孩子,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也被点亮。相伴是彼此的,孩子的纯真也带着他找回久违的童真,这让他萌生了延长支教时间的想法。

赵红明和学生们(腾讯SSV供图,央广网发)

一次次的家访 换来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的根源是在家庭,学生的家散落在大山的角角落落。每一次家访,赵红明需要走很长时间的山间小路。有些家长只会讲彝语,赵红明每次家访还要通过学生翻译进行交流。

随着他一次次的家访,和家长的攀谈,家长的思想也发生了改变。

“可不能让她早早就嫁人了啊,一定要多读点书。”赵红明笑着嘱咐家长。而学生家长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自己没上过学,前边几个孩子读书也少。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去银行取钱签字都需要孩子手把手地教。现在条件越来越好,有这么负责任的老师,我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能上大学,改变命运。”

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赵红明有一个特别的学生,17岁读六年级的吉伙子聪。吉伙子聪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一直在家放牛,11岁时才有机会读书。然而有一天,吉伙子聪爸爸的一通电话让赵红明又震惊又难过:“他爸爸打电话问我,赵老师,退学手续该怎么办理?”原来,捉襟见肘的家庭状况让吉伙子聪的父亲产生了让孩子退学打工赚钱的念头。

吉伙子聪接受采访(腾讯SSV供图,央广网发)

“我不愿意去打工,我想读书。赵老师也跟我爸说,让我留下来,他管我。”谈到赵老师,吉伙子聪充满感激:“开始我只能借住在同学家,后来赵老师想办法在学校旁边租了一个房子,当时房子很破,赵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帮忙收拾干净,还给我买了很多生活用品,他自己也从学校宿舍搬出来跟我一起住,我感觉我终于有了一个新的‘家’。赵老师不仅教我学习,还要照顾我的生活,碰到赵老师是我一生的幸运,也是我一生的福气。因为他,我的人生都改写了,我希望能有机会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吉伙子聪对学习的执着打动了赵红明,让他下定决心帮助这个孩子。“总之我不能让他失学,这是底线。”

赵红明说:“多年以后,如果这些点滴细节已经对他的行为方式和人生际遇产生影响,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赵红明始终坚信,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我愿继续行走在乡村教育新探索的路上

梦想,是孩子前行的目标,孩子们不能走出大山,赵红明就请来北京的老师给孩子们上“双师课”,打开孩子们的眼界,让孩子们写下对未来的期待,激发学习的动力。

赵红明把课里课外的时间都留给了学生们,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补课后继续给他们做饭吃;还给孩子们组建了跳绳队、乒乓球队、合唱队。不仅如此,他还会带孩子们走出校园,去林间野餐,去田地间采摘;带孩子们参加支教教师的岗前活动、参观工厂、登泸山观邛海……这些活动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增进了情感链接,还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

“赵老师是真正的亲人,我们私下会喊他‘赵爸’。”吉伙子聪说,赵老师甚至担起了作为父亲的责任。“如果我跟着我爸去打工,那可能一辈子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赵老师让我的未来有了很多变化和可能。”人生道路上有很多选择,因为赵红明,吉伙子聪对未来的人生有了更多憧憬和期待。

赵红明和学生们(腾讯SSV供图,央广网发)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是塑造人的事业,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我希望给这里的孩子留下的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给这里的学校留下的是对未来乡村教育的思考。”和孩子们一起走在路上的赵红明对未来也有着美好的希望。

踏上教育这条路,才深知育人的不易。赵红明认为,乡村学校未来的希望在于结合乡村的特色资源,实现乡村教育的公平和优质,展现乡村教育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多年来,经过国家的大力投入,师资短缺及上学难的问题基本都已得到解决,接下来应该是上好学的问题,如何让乡村的孩子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如何让乡村优势得到显现是支教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赵红明和学生们一起唱起歌谣。这些年的支教生涯里,学生们的单纯和质朴让赵红明也变得更加淡然、简单,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回首来时路,赵红明说,“用心陪伴,耐心等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功利行为,而是润物无声的静待花开,成长需要时间,不必太着急。乡村教育的改变空间还很大,任重而道远。我愿意继续行走在乡村教育新探索的路上,为让更多孩子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而努力。”

编辑:果君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