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022年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顺利召开,博览会围绕“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的主题,瞄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探讨分享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经验、新路径,加强促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对话、互学互鉴、对接合作。为此,特邀博览会的教育专家、高职院校、优秀企业代表等做客演播室,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现状,探讨职业教育发展未来。

在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上,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展示了学校工程技术教育方面的办学成果,也为经济社会培养大批新型数字化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贡献了“深职大经验”。

本期节目做客演播室的嘉宾是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许建领。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推动职普融通,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在教学体系,师资水平,课程建设等方面如何全方位的落实政策?

许建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政策,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利好的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关键要看职业教育质量高不高,对接产业做得怎么样,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否满足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就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来说,学校地处深圳,产业迭代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学校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才能落实好这些利好政策,才能服务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学校围绕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产教融合机制创新高地、名匠大师汇聚高地、应用技术研发高地、社会服务高地、职业教育创新高地等六个“高地”建设,推进学校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比如,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方面,我们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围绕广东省“双十”产业集群及深圳市“20+8”产业集群来布局学校专业体系;

聚焦高端产业发展需求,探索构建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聚焦课程建设,实施“金课”工程,建设一系列核心课程和教材;

聚焦数字化转型,打造沉浸式、智慧化实训体系;

聚焦一流质量标准,建立健全职业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一系列举措,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建成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5个、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8门,近三届获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教学成果奖31项,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为全国唯一;2022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总数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入选“十三五”“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104部,获全国教材建设奖3项,其中特等奖1项。

正是通过以上举措,我们把国家职业教育战略、政策落到实处。

(主办方供图,央广网发)

主持人:作为职业院校代表,您认为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对于推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怎样的积极意义?对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许建领:和平发展、交流融合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我们看到,不光是职业教育,社会各个领域都强调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我认为,举办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对推动中国和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有三层意义。

一是搭平台。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密钥,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公共话题。通过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这样一个平台,各个国家和地区可以深入探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内涵、新趋势、新举措,不断推动全球职业教育的开放合作、交流互鉴和共同发展。同时,还可以“以职会友”,依托职业教育载体,增进各国经济、文化往来,增进文化包容、文化理解,进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二是促合作。当前,许多国家和重要国际组织都在探索符合本国特色、符合本行业领域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博览会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可以群策群力,共同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促进各国职业教育合作。同时,还可以推动各国教育界、产业界、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国际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更大的互惠共赢。

三是凝共识。通过举办博览会,各国可以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路径、评价保障等方面,达成共识。可以更好支撑各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各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追求,谱写职业教育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主持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目前职业技术人才就业的主要途径,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是如何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

许建领:深职大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是被国家发改委作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经验向全国推广的。这种模式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以产教融合为总纲;二是以特色产业学院为载体,三是以“九个共同”为路径,四是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具体来说:

我们在理念上谋创新。学校锚定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打造利益导向的政校行企共同体,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命题、学校答题”的校企良性合作机制。

在载体上谋务实。在深职大,几乎每一个二级学院都与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共同打造一个特色产业学院。目前,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了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大疆无人机学院、大族激光学院等17个特色产业学院。

在路径上谋突破。依托特色产业学院,学校推出了“九个共同”校企合作模式,即:共同开展党建活动,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开发资格证书,共同实施双创教育,共同培养现代学徒,共同拓展国际合作。

在制度上谋保障。近年来陆续发布了《产教融合行动方案》《特色学院设置与运行管理办法》等文件,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每年发布产业学院的重大建设需求,各产业学院揭榜答题。在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中,我们各产业学院既有学校层面的“整体指南”,也有自身的“基层首创”,形成了千帆竞发的产教融合格局,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主持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由此也可看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对此,学校应从哪些方面配合相关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许建领:新修订的职教法第三条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从法律上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据此,我们在工作中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绝不照搬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尊重职业教育特殊规律,真正把职业教育当做类型教育来发展。主要从五方面提升教学质量:

一是发掘职业教育立德树人规律。应针对职教学生的学习特点、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建立区别于普通高校、体现职教特色的育人体系。

二是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强化就业对人才供给结构的调节作用,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服务稳就业、保民生。

三是探索多种产教融合模式。锚定“人才、技术、文化”三个利益公约数,统筹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构建利益导向特色产业学院和市域产教联合体等产教融合载体。

四是探索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设在生产一线,推进教学模式内容方式改革,强化任务导向、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

五是面向人人、育训并举。把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面向全民开展普及性技能培训。紧扣“技能培训、孵化创业、带动增收”三大环节,常态化开展乡村基层干部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近年来,学校面向乡村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培训100余场,对口支援兄弟院校15所。

主持人:在许多人的眼中,仍然对“职业教育”存在着刻板印象,甚至与低学历画等号,从社会的角度看待职业教育,我们应如何提升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

许建领: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问题,那么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我想,至少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过去,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提升学历层次的渴求,这就需要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着力解决职业教育“断头路”问题,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同时,还要考虑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健全职业院校考试招生制度,为广大学生和其它社会成员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二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比如,在课程建设方面,必须要呈现高阶知识,把行业前沿的尖端技术引入到课程内容体系;还要注意知识呈现的逻辑,要注意知识呈现形式对不同学生的激励启发;积极开展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在师资建设方面,要消除功利化倾向,鼓励教师开展教育实验和教育创新,及时跟上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对知识、技能更新的要求,提升教师多元能力,满足“人人皆可成才”的需求。在实习实训方面,要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要切实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关键是要提高待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技术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畅通其职业上升通道。同时要营造氛围,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向社会传递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营造国家尊重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社会氛围。

主持人:中国的职业教育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打造人才培养的“升级版”,需要及时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的矛盾困境,为“人人出彩”提供适合的发展路径,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许建领:应该看到,十八大以来,在“职教20条”“提质培优”“部省共建”“新职教法”“高质量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等“组合拳”的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相对落后”到“规模第一”、从“量的发展”到“质的飞跃”。这个过程,必然会面临各地、各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先发展、后发展等问题。我认为,要破解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点要坚持四个发展取向:

一是特色发展取向。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赋予职业教育“类型”身份,把它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开。那么现在,我要在职业教育这个“类型”内部,再去进一步的细化各个分类,比如电子类、服务类等等。不能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同一个模式发展,要结合每一所学校的办学历史、当地产业状况、专业大类等要素差异,办出每一所院校自己的特色。

二是自主发展取向。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绝不能简单地模仿国外模式,必须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我们的职业教育在世界舞台上已独具中国特色,可以平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我们要有大国自信、职教自信,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百姓需求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适合每所学校校情的发展之路。

三是创新发展取向。推进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就必须要打破职业教育现有的“惯性区”“舒适区”,积极开拓新理念、实施新举措,推动职业教育螺旋上升。比如,基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念,职业院校的办学章程、相关制度、校内机构设置,以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评价,职业教育和社会相关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等,都要突破常规,形成独特的运行逻辑。

四是结对发展取向。发展较好的职业院校,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站在共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高度,支持发展较慢的职业院校,通过结对子,共同提升质量。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当前就有15所结对帮扶的高职院校。

主持人:职业教育的“功利性”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良性发展,但也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操之过急的问题,请您谈一谈如何平衡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和“功利性”?

许建领:一方面,“教育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但绝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它还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2022年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的特别强调的。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归根结底,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升职业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

另一方面,实用性是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职业教育立足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性、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内容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与实际工作紧密相关,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实际工作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认知“矮化”“窄化”了职业教育的功能,我们不能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狭隘地理解为操之过急的功利性。实践中,我们实现职业教育“教育性”和“实用性”相统一,推动职业教育功能定位从“谋业”转向“人本”,实现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让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主持人:职业院校的“双高计划”是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我们知道,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是“双高”院校的代表,您认为开展“双高”计划有哪些积极意义,同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呢?

许建领:2019年,国家启动了“双高计划”。项目实施以来,一些学校逐渐固化自己的办学特色,并且形成品牌,在区域范围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错位发展的良好生态。从国家公布的“双高”中期绩效评价结果来看,总体上,双高计划实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当然,在“双高”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盲目跟风“标杆”院校,丢掉了自己的特色,只考虑到了“高”,忽视了“特”。再如,为了“双高”而“双高”,将所有的精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向双高专业群,忽视了其它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只考虑到了“盆景”,忽视了整个学校的“自然之景”。同时,我们还要警惕功利性倾向的问题,不能提出过高的发展指标,不仅难以完成任务,对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也有所挫伤。要警惕经费使用的监督问题,“双高”经费投入大,相应的风险也比较大,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把钱用好、把事办实!

双高计划即将接近尾声,未来,我认为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做好收尾攻坚。双高建设期临近尾声,不乏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任务,需要对标对表,面向既定的任务目标,查找差距,补齐“缺项”。

二要做好反思总结。各单位在双高建设过程中,使出了很多“高招”“奇招”,要把这些宝贵的校本探索进一步升华,形成指导学校未来一段时间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三要做好未来布局。实践证明,“双高”的这种“项目驱动”模式,是科学有效的。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非常快,社会形势变化也非常快。如何在新背景下,在第一轮“双高”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去谋划新一轮的“双高”、谋划新一轮的职业教育重大发展工程,这是职教战线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主持人:“走出去,引进来”建造国际化职业教育轨道,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那我们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在对外交流与合作这一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呢?

许建领:对外交流与合作,是彰显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深职大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区域与自身优势,在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是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参与全球职教治理。学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职教联系中心之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2022年8月,学校获批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席”,这是目前全国第一个职业教育类教席。学校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十大职业教育创新中心之一,积极参与全球职教发展各项事务。

二是打造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推动全球深度合作。2018年起,学校连续4届承办“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累计来自40多个国家的16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学校是世界职业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WFCP)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的执行单位。学校还是“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中非职业教育联合会”的联合发起单位之一,是“未来非洲—中非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首批试点院校。

三是开展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打造全球性职教培训高地。学校联合华为等世界一流企业,结合自身优势专业,积极开展对外培训项目,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近年来,学校已为40多个国家的700余名政府官员和专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和职业教育领导力培训。此外,学校在7个国家建立了9个海外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推动中国职教“走出去”。

另外,我们还联合建设了粤港澳特色职教园区,落实国家推动粤港澳教育合作战略,培养满足粤港澳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主持人:2022年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新技术,展示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创新应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都做了哪些探索,对于职业教育未来的数字化转型,您有怎样的展望?

许建领:的确,数字化发展是一场颠覆性革命,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

近年来,深职大适应形势发展,全方位推进学校数字化改革。在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出台了《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明确了学校数字化转型的总体目标、具体举措。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积极推进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数字化转型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积极打造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一流数字化实训体系。在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方面,我们探索建构教师数字化能力模型,分层分类促进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在数字化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推动课堂革命,探索数字化教学新技术与新方法。

面向未来,职业教育必须要牢牢把握数字化发展契机,主动作为,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转型;

一是思维的数字化转型。未来的职业教育不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而是体系重构,是要打造基于数字化理念的新职业教育。

二是教师的数字化转型。教师不仅要有数字化思维,还要有数字化能力,教师以往的一些传统“经验”,在数字化时代可能会成为“阻力”,必须要开展多样性培训,帮助教师转型。

三是基座的数字化转型。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

四是教学过程的数字化转型。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全部教学要素都要基于数字化思维予以重构。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教育行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编辑:冯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