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用传统文化滋养善良而有智慧的现代君子

2017-04-28 10:5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27日消息(记者方永磊 实习记者吕佳桦)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两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出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而文化的传承重在对人的培养。青少年作为时代发展的新生代力量,更需要加强对传统知识文化的学习,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从而培育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对此,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铸魂的工程,传统文化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对话就是与民族的心灵、灵魂对话,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更应该沐浴着传统文化的阳光成长,心灵深处更应熔铸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样的民族才能不断兴旺发达。”

资料图

  以文化人 打造铸魂工程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她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当下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其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小宁强调,教育就是影响生命、塑造生命,当传统文化与生命融为一体,传统文化就有了生命力,生命也就有了文化的内涵。同时,他还表示,要用文化来化人,以文化人,以文铸魂,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把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播种到青少年当中。

  他认为,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多读一些像《论语》、《大学》、《易经》这样的经典著作。我经常拿《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与老师、同学分享。大自然的运行是刚强不息的,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它不停息的在运行。人应该效仿大自然,自强不息,只有自强才能不息,只有不息的自强才能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才能成为强者。一个民族也是要自强不息。大地是宽厚仁慈的,狼虫虎豹,污泥浊水,一切都倾注到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流淌出清泉,生长出庄稼,养育着人间万物。君子应该像大地一样增厚其道德。我觉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髓,同样也可以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大的家训。清华大学就以此作为校训,很好!翟小宁说,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特别有价值的信念乃至信仰。所谓信仰,就是以中国价值观作为信仰;而素养,就是文化的修养、科学的修养。所以,现在我们中国教育要培养的青少年应该热爱我们民族文化,有中国魂、道德心和创新精神。

  积极探索 在书香中传承文化

  翟小宁指出,人大附中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积极推进书香型校园的建设,鼓励学生多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让他们的心灵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受到熏陶与滋养,开启心智,启迪智慧。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真正目的也是为了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来育人,从而培养出善良、有智慧,和谐又具个性的文质彬彬的现代君子。为此,人大附中在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

  比如,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历史课上也推荐阅读书目,注重增强他们在传统文化知识上的学习。课程之余,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上,从多方面进行文化渗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学校还特别将每年农历827日孔子的诞辰日设立为学校一年一度的君子日,旨在寻宗追远,纪念先师,倡导理想人格,弘扬新时代的君子精神。在君子日这一天,学生们要做到行君子之风,显君子之行,出君子之言,育君子之思,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君子品格。

  人大附中还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在社团文化建设上的重要影响力。“人大附中有很多社团,比如读经社。怎么读呢?素读,朴素地读。学生直接阅读经典,老师不做过多的讲解,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群体讨论的能力”,翟小宁介绍,学校也同时开设了许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选修课,有红楼梦赏析、唐诗宋词赏析、道德经赏析、论语研读等等。

  除此之外,人大附中也着重进行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文化熏陶等方面的培养。我国的钢铁长城表现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各方面。然而,我觉得最深厚、最牢固的还是国人心灵深处的爱国精神。对于思想懵懂期的孩子而言,给他们种什么样的种子他们就生长出什么样的果实。所以,培养爱国精神非常重要。我在人大附中特别重视爱国精神的培养。翟小宁坦陈,爱国主义教育更多的是对文化的热爱,是一种文化的归属。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中国青少年对中国文化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永远强大。

资料图

  打好基础 层层提升

  因每个年龄段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对传统教育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翟小宁认为,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改革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对此进行逐渐提升。他思考并建议应做到以下三个层面的设置:

  首先,是基础。基础就是要做到从简单处入手。文化在于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先读一些经典书籍里面的好句子,多读一些、多背一些,还是有好处的。意思不一定完全理解,但是要多读、多背;

  其次,原点阅读。就是在简单的基础掌握之上进行系统学习。同时,需要读得更多,研讨的更多。这个层次可以叫做原点阅读,就是多读原著;

  第三,高端类学习。要进行一种价值,一种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是说用一种思辨的方式,来关照我们的文化,然后通过这样一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心。通过传递文化气息,播种一种价值理念,培养一种中国信仰,于无形之中产生文化影响。

  中国的基础教育,应该有中国文化的必修课,不同于现在的语文、历史。应该是以文化为载体的,传递中国信仰的课。当然,如果要想使孩子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老师应该首先热爱;要想使孩子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老师应该先了解。对中国文化的弘扬,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翟小宁强调。

  鉴于有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连续几年在全国两会上提议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由选修课改革为必修课程的呼吁,作为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基层人大代表,翟小宁附议说,可以考虑将现在的《语文》课改为《国文》课,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份量,引导学生阅读文化精典,如此,既不增加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又能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深植于学生的心灵中,达到立德育人的良好效果。

  融汇中外 使命担当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发挥更大的影响。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弘扬传统文化显得非常重要。翟小宁说,中国的基础教育也要有信心、有使命、有责任为世界教育贡献中国的理念,从而教育出有中国特色、有世界眼光、领先世界的基础教育,这是我们这代教育人应承担的使命。

  不忘初心,守正创新,融汇中外,贯通古今。翟小宁指出,同中华文明一样,西方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西方教育家的思想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重要的财富。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民族文化心理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教育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各有所长,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

  所以,我们应该面向未来,熔铸中外教育精华。中国的这代教育人,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学习、借鉴、汲取西方教育的精华,以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培养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同时,又兼具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做出这样的一种贡献。翟小宁表示。

  文化的传承是一面镜子,照亮民族的未来。作为新时期的引路人,人大附中在培育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正不断摸索,砥砺前行。在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进程中还有许多的路要走,而在这个过程中更加需要有所担当、敢于突破的改革引领者,承担起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青少年君子品格的熔铸做出重要贡献。

编辑: 王子衿
关键词: 人大附中;翟小宁;传统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