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

天气预报|进入邮箱|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教育频道 > 其他省市教育巡礼 > 青海教育巡礼 > 青海教育新闻 > 正文

青海格尔木满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需求

2011年12月02日 09:44来源:中国教育报打印字号:T|T

11月11日,青海省格尔木市江源路小学学生在科学探究室探究科技的秘密。记者 张学军 摄

  从西宁出发,火车一路西行,进入格尔木时已近北京时间早上7点。黑夜依然笼罩着高原,远方工业区璀璨的灯火已跃动在天际线上,彰显着这座新兴城市的蓬勃生机。

  格尔木,这颗高原明珠,青藏高原上的经济、交通重镇,自1954年建政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青藏高原上继西宁、拉萨后的第三大城市。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格尔木拥有众多的生态移民和流动人口,当地人戏称此为“客大于主”。如何整合教育资源,调整教育布局,满足生态移民和流动人口的教育需求,这对格尔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前骑马3天才到家,如今步行10分钟

  坐在长江源民族学校宽敞暖和的会议室内,藏语教师俄智平静地回忆着自己带着学生骑了三天三夜的马,在大雪和野兽“陪伴”下,最后把学生安全送到家的经历。

  那是十几年前的往事了。俄智当时在海拔4800米的沱沱河畔的唐古拉山乡学校教书,学校几十名学生都是牧民的孩子,每到长假,俄智就要护送学生回到百公里之外的父母身边。茫茫草原上,俄智骑着马,学生坐在后面紧紧搂着他的腰。天黑了,他们裹着藏袍升起篝火,听着远方的狼嚎入睡。

  “这是每个老师都曾经历过的事。那时我们一定要把孩子亲手交到家长手里,才能往回赶。”俄智说。如今已是长江源民族学校总务处主任的他,再也不用送学生回家了。

  这并不是因为他“升官”当了领导。2006年,青海省作出了关于三江源地区退牧还草的总体安排,唐古拉山乡学校随之整体搬迁到400多公里外的格尔木市南郊,并更名为长江源民族学校,俄智和20多名同事以及100多名学生,全都来到了新学校。俄智说:“学校对面就是长江源生态移民村。当时搬过来的100多户藏族牧民都住在这里。学生们步行回家,十分钟就到了,再也不用骑马走草原了。”

  格尔木市教育局副局长张瑞国说:“现在,长江源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这对于千百年来世世代代以游牧为生的牧民家庭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要知道以前在牧区,由于受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牧民对教育并不重视,学龄儿童辍学时有发生。而每年的五六月,是青藏高原挖冬虫夏草的季节。许多家长来到学校,要求带走子女挖虫草。这些学生多半会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能在校学习。“教育水平发展滞后也是造成上学对牧民家庭吸引力不强的重要原因。”长江源民族学校校长商惜梅说。以前的唐古拉山乡学校只有几间砖木搭起来的屋子,硬件设施极其落后,师资队伍也严重滞后,俄智说:“有的老师从头到尾念一遍课文,教几个生字就算交差。”

  搬迁后,格尔木市政府对这所来自长江源头的小学极为照顾。学校总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4401平方米,从电教室、音乐厅到标准化体育场,一应俱全。在校生人数也大幅增加,现在有6个年级12个班456名学生。针对教师年龄相对老化、观念落后的现实,学校又和政府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了一系列师德建设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

  这种“投资”已初见成效。记者在这里遇到了读五年级的小男孩昂扎才加和他的两个同学大白玛拉毛、永旦桑毛,3个小孩子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机灵活泼,在陌生人面前落落大方。

责编:小隐(实习)
昵称;  中国广播网民生论坛用户请输入用户名,游客请输入昵称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注册
查看所有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中央台简介 | 网站简介 |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版权申明 |
电话:010-63878366、57470986 -- 传真:010-63878366 -- E-mail:ed@cnr.cn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